“林与海之歌”红树林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讲好科普故事守护海上森林
原标题:“林与海之歌”红树林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讲好科普故事守护海上森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3月5日消息(记者 谭琦)“以前红树林是怎么样的?”村庄的榕树下,海南大学海卫士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海卫士”)队员马江宁用一句提问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村民一递一句地讲起自己与红树林的故事,在村民的讲述中,志愿者谈及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科普红树林的方式,是海卫士承接的“林与海之歌”红树林保护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形式之一。海南大学校团委书记陈青介绍,从2019年起,海南大学海卫士志愿服务队以海南省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为服务对象,以红树林保护为主题,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万余小时,受益人数覆盖2万余人。
把科普宣讲变陪伴型“唠嗑”
“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亟需筑牢红树林这座海岸生态保护屏障。”海南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韩奉畴介绍道,2019年11月,省林业局委托海南大学成立海卫士红树林保护志愿服务队,旨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营造“红树林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使志愿者宣传教育活动成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的特色和亮点。
海卫士志愿服务队队员(左)在红树林周边村庄与居民“唠嗑”科普红树林知识。受访者供图
红树林保护地多处于村庄周边,如何将保护红树林的观念让更多居民知晓?志愿服务队下了一番功夫。“公开宣讲受众广,但效果并不好。”海卫士指导老师饶颖芝想到一个好主意,让志愿者走进村庄,坐下来与居民“唠嗑”,听他们讲红树林的故事,穿插红树林保护的科普知识。
“我们把‘户外宣教’变为‘送学入户’,边聊天边宣讲,在聊天中就能完成宣教工作。”海卫士队员刘羽欣说,我们通过对红树林的实地调研和周边居民的口述访谈,开发符合受众特点的多种宣教方式,针对社区的老人和儿童群体,我们分别设计了陪伴型的“唠嗑”访谈及趣味性的情景故事讲演。
“海岸卫士红树林,多姿多彩又多情,郁郁琼枝庇类生,密密盘根护水清。我欲化作白鹭鸟,水秧枝上日相嬉。跃金浮光满南海,一片红树一片情。”这是居民与海卫士队员一起为红树林作的一首诗,队员于仙杰认为,居民从小在红树林周边生活,对红树林有着很深的感情,稍加讲解就能让他们明白保护红树林的意义。
此外,海卫士还先后与省红树林研究院及省内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立联系,打造“行走中的宣教课堂”,推动红树林保护文化资源整合共享。
海卫士志愿服务队队员(右)通过陪伴讲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科普保护红树林知识。受访者供图
实践经验变建议 困难转为科研动力
志愿服务队看似简单的“唠嗑”使得红树林保护意识入脑入心,他们也在实践中关注红树林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为之做出努力。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儋州市红树林湿地周边地区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退塘还湿还林工作进度较为缓慢,且就业创业环境较为单一,不少居民生产生活依赖红树林的生态资源。”针对红树林面临的保护问题,饶颖芝与志愿服务队通过多次调研和讨论,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儋州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的建议》,建议儋州可以在红树林湿地周边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多元化生态开发,并在2022年的儋州两会上进行发言,获得广泛的关注。
志愿服务队还将遇到的困难转化为科研的动力。“红树林生态保护中,水资源的保护很重要,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饶颖芝说,队员们设计新型有机肥发酵装置,利用废弃椰壳制成的生物炭和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整合利用,申报名为“智慧农业——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智能有机肥发酵装置制备”的项目已于2022年9月获得国家立项。
这是海卫士在保护红树林实践中取得的成效之一,多年来,海卫士获得红树林保护相关奖项56项,其中包括自然保护类9项、红树林保护征文及书画摄影类特等奖,一、二、三等奖等共47项。
海卫士活动合影。受访者供图
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红树林周边居民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贡献意愿有明显增高。其中,认为自身能从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中获益的居民比服务前提高了28.76%,愿意付出金钱和志愿活动来改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居民分别提高了24.24%和20.9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与此同时,海卫士还不断发挥创新意识,让志愿服务“活起来”,加入思政元素,辅之“红树林趣味解密”“红树林保护史话”“红树林表情包”等多样形式,使红树林湿地周边的每个社区飘扬“林与海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歌”。(谭琦)